- 金钟宝的钟表文化与杰伯力挂钟的豪华品味
- 发布时间:2014-08-11 浏览:
绝不能大批量培养钟表匠,或是放松要求。金钟宝指出:“那就等于是自杀。目前,中国人已在生产高质量的零件。为了生存,就必须保留高度熟练的劳动力。”这个意见也得到瓦伊尔的赞同:“机械钟表的前景非常好,可是也存在一种实际的风险,就是过度追求增长,从而导致质量的降低。”
杰伯力挂钟的豪华品味
“钟表业有点儿吝啬,但大集团的社会福利很吸引人,”金钟宝的培训师刘小姐表示:“年轻人所梦想的,是能在这一职业中迅速进步的可能性、去海外生活的机遇,以及可以近距离接触高档计时产品的工作特性。”
在马雅的课堂上,有一点不言而喻:除了对认真完成工作的热爱,和对精准与细致的兴趣,这些未来的钟表匠所选择的,也是一份有机会接触豪华与魅力天地的职业。蒂法尼·诺布斯(Tiffany Nobs)吐露:“知道那些名人手腕上带着瑞士表,这点令人自豪。”
戈尔根·塞利姆(Görgün Selim)则更加坦率:“在开始我的学徒生涯前,挂钟里有些什么对我来说根本无所谓。我只关心它的美感与豪华。”
金钟宝的钟表文化
另一代人,则抱着另一种价值观。伊莎贝尔·穆斯特利根本不在意自己制造的手表是否跟乔治·克鲁尼或是迈克尔·舒马赫这类明星沾得上边儿。在工厂里,根本就没有“豪华”二字的位置。什么钻石挂钟,皮革手表,或奢侈的石英手表,比起闪亮的外壳,钟表匠们更常面对的是锉下的金属屑;而17世纪法国胡格诺派(此称谓为法国天主教徒对加尔文派教徒的称呼)的文化遗传在汝拉山谷留下了不少痕迹。
马扎瑞尼确认:“钟表文化在企业里仍然根深蒂固,缜密、节制与严格几乎与灵巧及其它技术能力一样重要。”这种传统也反映在培训过程中,一个世纪以来,这种培训方式几乎未曾改变。在第一年的学徒阶段,所有的锉、钻或是车削工作,仍然都是手工完成。
即使未来的钟表匠在进入职业市场时不会遇到什么困难,对此仍要抱有谨慎的态度。上世纪30或70年代的惨痛危机,不但令钟表匠感到是对其技术、也是对其自身的质疑,而危机也消除了过度的沾沾自喜。加洛谢强调:“忧虑感并未完全消失,人们对此保持着警觉。”